《骂孩子的艺术》读后感
谢小芳(谢天增妈妈)
我是一位十岁孩子的妈妈,在孩子三年的学习生活中,我走过了人生中最艰难的一段路程。孩子出生在安逸的时代,过着小皇帝般的生活,养成了他调皮捣蛋的恶习,自私的性格让我束手无策。每一次总是在泄气之后,责任心让我变得坚强。孩子是我们的希望,不管再难,再累,我都要救救他。最近,我有幸读了一本书,名叫《骂孩子的艺术》,文中大量事例让我颇受启示。
文中介绍了在中国千千万万的家庭中,一种深刻而重要的变化正在悄然进行。在各路专家的呼声中,我们的中国父母们先是收起了棍棒和巴掌,接着又退出了孩子的私人领地。现在,甚至连责骂和呵斥都不敢了。然而,家长们很快就再次迷惑:我们已经尽量去理解孩子、尊重孩子、赏识孩子,给了孩子一个宽松的成长环境,为什么我们的孩子却没有像预想中那样变得更加独立、坚强、自信、宽容,反而更加依赖、软弱、自卑、粗暴呢?一定是某些地方出了问题。我仔细回忆了一下,发现对孩子理解、尊重、赏识,并不意味着不能同时对孩子进行适当的责骂和出发。奖罚不能走向某一极端,也缺一不可。
记得,宝宝上幼儿园时,老师经常跟我反映,说孩子上课时乱插嘴,午睡时调皮捣蛋,妨碍别的小朋友睡觉,老师叫我在家也要多多叮嘱,这种不好的习惯养成不得。当时,我想,这老师也是挺奇怪的,这一点小事还要跟我讲,孩子还小,他又不懂,童年本来就应该这样无忧无虑的,让他顺其自然地发展,我们应该尽量去理解孩子、尊重孩子,给孩子一个宽松的成长环境。
就因为我这样地呵护孩子,一年级的时候,老师跟我反映了同样的问题:孩子上课不认真听讲,经常“打长途电话”,做小动作,作业不能保质保量地完成,我这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回到家,我就好好地跟他说,当时他是答应我会乖的,可到了学校还是老样子。班主任说:“老师在讲台上讲课,他在下面玩,哪怕一块橡皮也能玩上半堂课。”我给他检查回家作业,抄写二十五个词语,他能错八个。这样的学习态度,我真是火死了,拎起来就屁股上两巴掌。可是打了之后,情况还是照旧,我一直安慰自己,男孩子发育慢,会好起来的。
由于家庭成员从小就对他溺爱过度,让他养成以自我为中心的习惯,从来就不知道体谅一下喜欢他的人的感受。说句心里话,我只要他的成绩好就满足了。因为一、二年级基础没打好,三年级的时候我想好好帮他复习,可是他就不愿意跟我配合,说他们老师没布置的作业他是不可能做的,叫我想都别想,这样的孩子太伤我的心了,我拉起他来就打……
孩子啊,孩子,妈妈打你、骂你,可全是为了你好呀!但是这样的重复动作,孩子一点没进步,反而更加仇恨我,说我是“虎妈”。我流着眼泪拨通了孩子班主任老师的电话,希望她能帮助我,帮助孩子走出困境。那天,老师跟我讲了很多很多,叫我跟孩子要好好沟通,多鼓励他……
经过老师和家长的共同努力,孩子的行为习惯慢慢有了改变,终于有了很大的进步,学习成绩也提高了,在家里也能帮助大人做一点力所能及的事情了。宝贝,妈妈相信你!
看了《骂孩子的艺术》这本书,真是让人受益匪浅,让我深深知道:责骂和处罚,表扬和奖赏,既不能走向某一极端,也缺一不可。也就是说,在适当的时候,用适当的方法去教育孩子,让孩子在家里和学校的环境里养成一个适合他一生受用的好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