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山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课题申报表 昆山市石浦中心小学校 王美芳
附件2:
昆山市哲学社会科学
研究课题申报表
项目批准号(由市社科联填写):
项目名称: 民乐文化在小学校园的传承与发展
项目负责人: 王美芳
所在单位: 昆山市石浦中心小学校
昆山市哲学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制
2022年1月
一、课题申请者基本情况
负责人姓名 |
王美芳 |
性别 |
女 |
出生年月 |
|
|||||||
学历 |
本科 |
专业职称 |
中小学高级教师 |
研究专长 |
教育管理 |
|||||||
工作单位 |
昆山市石浦中心小学校 |
行政职务 |
校长 |
|||||||||
近期承担课题和学术研究的主要情况 |
参研苏州市“十二五”规划课题《利用“状元文化”资源,促进学校全面发展的研究》; 2017年主持课题《基于“状元文化”的本真课堂的实践研究》立项苏州市教育学会重点课题,2020年结题; 2019年主持课题《小学民乐文化课程的建构与实施》,立项苏州市“十三五”规划重点课题。 |
|||||||||||
课题联系人 姓名 |
王亚娟 |
通讯地址(邮编) |
昆山市千灯镇石浦卫丰路60号215343 |
|||||||||
课题联系人 联系方式 |
||||||||||||
|
||||||||||||
课题组成员 |
||||||||||||
姓 名 |
性别 |
年龄 |
行政职务或职称 |
研究专长 |
工作单位 |
|||||||
王亚娟 |
女 |
副校长 |
课程研究 |
昆山市石浦中心小学校 |
||||||||
沈 莉 |
女 |
副校长 |
课程实施 |
昆山市石浦中心小学校 |
||||||||
沈 娴 |
女 |
德育主任 |
课程实施 |
昆山市石浦中心小学校 |
||||||||
盛晨程 |
女 |
教导主任 |
课程实施 |
昆山市石浦中心小学校 |
||||||||
孙梦婷 |
女 |
大队辅导员 |
课程实施 |
昆山市石浦中心小学校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预期成果(专著、论文、研究报告) |
民乐校本教材 课题结题报告 |
字数 |
1万字 |
二、课题设计论证(请详细填写,可以附页,500字左右)
1.本课题研究所涉及的研究背景,研究现状及课题重要性分析。 |
一、研究背景 1.基于民族文化传承与发展的需要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是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题中应有之义。”“京剧、民乐、书法、国画等都是我国文化瑰宝,要向世界宣传推介我国优秀文化艺术。”民乐是中华民族艺术的精华,在我国悠久的历史发展进程中,民乐有着自己明显特点和深厚文化底蕴及强烈的心理凝聚力和民族认同感,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气质和民族精神,是我国古老文化中的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也是民族精神的象征。丰富多彩的民族音乐折射出中国传统文化的方方面面,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同时它又以其独特的功能作用于中国传统文化之中。学校也承载着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责任担当,要因校制宜开展好校园文化建设,让民乐润泽学生的美好人生。 2.基于学校“思贤求真”校训的延续 创办于吴淞江畔的石浦中心小学校,建校已有117年,这里曾走出了昆山历史上第一个状元——卫泾,立足学校的办学历史,校训定义为“思贤求真”,“思贤”主要指的是学习状元卫泾,让每个学生成功,“求真”指的是:求真知、传真情、育真人。学校在“思贤求真”的校训指引下,以“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为办学理念,务实奋进,团结合作,以“状元文化”精髓为引领,培养“合格+特长”的阳光儿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十二五”期间,在全校师生努力下,逐步形成了特色品牌——“状元学院”,开设卫泾民乐学院、毛澄航模学院、必成武术学院、希周书法学院等社,下设50多个社团,立足儿童本位,引导师生从历史上状元成长、成才、成功的非凡历程中寻找成长成才的规律,求真知、育真人。 为了在学校植入传统文化基因,在对师资情况、课改要求、学生特点等各方面进行综合分析之后,学校确定以民乐为抓手,以民乐课程育人。建设具有浓郁民乐化特色的校园,养成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启迪开发学生的创造力,塑造崇高的理想和健康人格,培养团结协作的合作精神。
2. 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的现状与趋势分析 纵览国内学校对民乐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的实践,多局限于民乐社团的组织和活动,注重的是对器乐的教学与普及。如2000年,郑州市二七区汉川街小学开始实施民乐艺术教育,以民乐教育为载体,形成办学特色,之后又确定了民乐艺术教育的校本课程,让民乐艺术教育走进课堂、走向普及。2008年,北京市石景山区银河小学开发了一套民族器乐校本教材,系统组织和实施民族器乐校本课程。2010年,浙江省海宁县实验小学提出民乐教学普及化,开发了多样性的广泛的可供学生自主选择的民乐特色课程,从民乐特色班走向全面普及。这三个学校在器乐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教育方面取得了一定效果。或者就是单纯的学校乐队的训练,2018年,上海松江民乐学校以管乐为龙头,形成以打击乐、声乐为两翼的“三乐课程”。在学校乐队的社团活动方面提供了借鉴。 国内对“民乐文化在小学校园的传承与发展”研究,对课程的整体建构与实施策略还没有全面、系统的论述。缺少对“民乐文化”的渗透与熏陶,学校民乐物态文化建设投入不多,对基础课程的实施与开展模式论述还不够系统和具体,对融合课程带动全校教师进行课程开发的研究还没有涉及。 本课题的研究立足于我校艺术特色发展现状,依托校民乐队二十多年来取得的成绩及影响力,通过以传统文化为依托,构建民乐文化特色的校园文化的建设,使师生在乐中启智、怡情、养性,全面提升师生艺术素养,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同时,探寻一条立足儿童本位为主的民乐文化课程整体建构与实施的模式,在小学校园中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3. 本课题研究目标及重要意义 1.传承优秀文化,提高文化认同。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和实施,让师生获得一定的民乐文化知识和民族器乐演奏能力,形成对民乐文化的关注和热情,从而达到传承和发展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目标,为进一步繁荣校园文化带来不竭的动力和无限的生机。 2.民乐进入课堂,促进个体成长。把民乐带进课堂,让每位学生了解民族音乐,学习民族器乐的演奏,接受民乐艺术的熏陶。坚持“全员普及、个性发展”的原则,让所有学生有所知,更让有特长的学生有艺术上形成一技之长。 3.依托课程建设,推动专业发展。通过课程建设,提高本校教师的科研能力。作为校本课程,其开发的权力和职责都以本校教师为主体,从课程开发任务的提出,校本教材的编写,到课程实施与总结,都将由本校教师为主体进行,以此提高教师课程开发和实践的能力。 4. 探寻实施模式,提供相关经验。探寻民乐文化融入地方校本课程的有效构建与实施模式,为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和其他学校提供可供借鉴的发展经验。 |
2.本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主要思想或主要观点,研究重点及难点、突破点分析。 |
一、本课题研究基本内容 1.民乐基础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研究 ①课程纲要 在一至六年级学生中,分学段学习一种乐器,通过音乐课进行器乐教学。一年级的学生在音乐课上先要掌握音乐的最基本的常识,不选择乐器,二年级的孩子选择陶笛。三四年级的学生可以选择陶笛、口琴、竖笛。高年级有一定音乐基础知识,选择巴乌、口风琴。 ②课程实施 一年级的学生,在音乐课上除了教授音乐书本的内容外,加入最基本节奏的认识。二年级上学期开始加入陶笛和音阶的学习,二年级下学期可以展开DO RE MI FA 的教学,在老师的指导下,能吹奏简单的歌曲。中年级学生的音乐有了一定基础,我们推荐的器乐进课堂的乐种有:陶笛、竖笛、口琴,老师因班而异,因人而异进行训练。学生所达成的目标是能独立吹奏音乐书上的简单的歌曲。到了五六年级,相机引入巴乌的教学。 ③创办基地 建设民歌民谣墙,打造民乐文化廊,建设校园民乐演奏厅,设置校园民族乐器宫。以民乐文化为载体,努力营造一个以民乐文化背景烘托的传统文化课程环境,把校园打造成一个凝练美丽精致的传统文化乐园。 ④选聘教师作为校本课程,其开发的权力和职责都以本校教师为主体。从课程开发任务的提出,到课程开发的完成,都将由本校教师为主体进行。以本校老师为主,外聘辅导教师为辅,扎实推进民乐课程建设。 ⑤形成教材以民乐课程为契机,提高教师课程开发的能力,形成民乐课程教材:适用于低年段,对学生进行启蒙教育,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优秀传统文化的《民歌民谣》,为基础民乐课程而编写《基础民乐》,为社团课程而编写,适用于专长型学生的《卫泾民乐》, 进一步感受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启迪学生心智的《民乐小故事》。 ⑥列入课表 将民乐课程列入学校课表,利用两周一节的校本课进行民乐基础课程的学习,给学生创造条件,提供丰富多样的活动,帮助学生在掌握某种乐器演奏的同时,能够获得一定的学习方法、形成初步的合作意识和能力。形成对民乐的关注和热情,从而达到传承和发展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目标。 2.民乐社团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研究 在学好小型民族乐器的基础上,鼓励那些有较好音乐天赋的学生,遵循“自愿参加”的原则,参加卫泾民乐院,让学生对学校具备的大型的乐器进行学习。学院开设二胡、琵琶、中阮、笛子、扬琴、古筝、手风琴等器乐社团,通过外聘专家教师授课辅导,学校音乐教师训练等方式,确保每两年一次的小学生文艺汇演和器乐合奏比赛上,我校的民乐合奏能取得优异的成绩。通过学院活动来促进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自主积极的学习态度、合作的意识和基本技能,逐步提高学生勤于动手、善于思考、敢于创造的能力。在秉承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发展,逐步壮大特色办学的影响力,向更高、更精、更优的目标努力,着力打造卓越品牌特色,培养“合格+特长”的阳光儿童。 3.民乐融合课程的探索与实施研究 民乐研究学者张晓东表示:“多元化冲击的时代,怎样构建一种新的传统语汇,很重要。传统到新传统的模式,未来能够体现得更多,这种有效的模式,能够让更多的人了解我们自己的音乐。”为此,学校在民乐校本课程实施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积极探索学科渗透教学的模式,以多样的主题活动,新颖的活动形式,在文化课程中融合民乐教学。探索模式如下: “民乐+语文”:将民乐与语文教学融合,创设情境,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发展学生想象、表达和思维能力,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民乐+舞蹈”:将舞蹈艺术融入民乐社团的作品中,用中国风的舞蹈展现中国民乐的美妙,激发对民乐的热爱。 “民乐+体育”:将民乐与体育教学相融合,借助民乐创设韵律操和放松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民乐+美术”:借助水墨画作品烘托民乐所传递的意境,依托水墨画技法感受民乐蕴含内涵,运用水墨画笔触展现师生对民乐的理解。 “民乐+综合实践”:努力开发和积极利用课外学习资源,追溯民乐起源,探究民乐发展史,认识民族乐器,提高学生综合素养。 “民乐+道德与法治”:将中国民乐融入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用民族音乐讲好中国故事,了解民乐艺术家的动人事迹,注重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性格和价值观。 4. 民乐物态文化的开发与实施研究 ①建设民歌民谣墙:充分利用学校外围墙内侧墙面,彩绘形式展示多种贴合小学生年龄特点的民歌民谣,乐府民风等感受民歌民谣朴实明快、积极向上,充满活力的特点,让师生喜爱和传唱。 ②打造民乐文化廊:图文并茂介绍民族乐器,介绍民乐的一些历史,学生只要到学校的民乐文化廊走走看看,就会有收获,激发民族自豪感。 ③建设校园民族乐器宫:民乐器材放置在民乐乐器宫里,既便于存放,还便于演奏。 ④布置校园民乐演奏厅:为师生提供优秀民族传统文化学习和展示的平台,为进一步繁荣校园文化带来不竭的动力,无限的生机。 ⑤举办趣味灯谜展:布置和民乐内容有关的趣味灯谜,进一步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向往和喜爱。 二、本课题研究重点 1.民乐基础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研究 2.民乐社团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研究 三、本课题研究难点与突破点分析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小学校园中传承与发展的实践路径是难点。2017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正式公布,要求“以幼儿、小学、中学教材为重点,构建中华文化课程和教材体系。编写中华文化幼儿读物,开展‘少年传承中华传统美德’系列教育活动,创作系列绘本、童谣、儿歌、动画等。”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是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题中应有之义。 本课题是在对师资情况、课改要求、学生特点等各方面进行综合分析之后,确定以民乐为抓手,以民乐课程育人,建设具有浓郁民乐化特色的校园,养成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启迪开发学生的创造力,塑造崇高的理想和健康人格,培养团结协作的合作精神,从而提升学校文化力,提高社会知名度与美誉度。
|
三、项目负责人所在单位意见
申请书所填写的内容是否属实;本课题负责人或参加者的政治业务素质是否适合承担招标课题的研究工作;本单位能否提供完成本课题所需的时间和条件;能否给予相应的配套经费;是否同意承担本课题的管理任务和信誉保证。 |
单 位 公 章: 单位负责人签名:
2022年2月20日 |
四、评审意见
表决结果 |
|
负责人签字:
年 月 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