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与课堂之“课”:寻找中小学教师课题研究的家
课题与课堂之“课”:寻找中小学教师课题研究的家
——Topic and "Lessons" on Class:Pursuit of the Source of Topic Studies of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 Teachers
作 者:
作者简介:
李佑俊,山东省聊城市东昌府区郑家联校
原发信息:
《当代教育科学》(济南)2013年第20期 第25-26,30页
内容提要:
无论是本义、过程还是步骤的比较,我们不难发现,课堂与课题之“课”,惊人地相似,有着共同的家园。学会有耐力地研究一个问题,集中目标,深入探究,寻求规律,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每一次的精细关注中得到应有的发展。
Topic and "Lessons" on Class:Pursuit of the Source of Topic Studies of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 Teachers
关 键 词:
期刊名称: 《中小学教育》
复印期号:2014年03期
对于中小学教师而言,课堂教学,可谓熟路轻车,几乎每天都要执教某一个“课题”;课题研究,却是望而却步,步履维艰,常常是隔靴搔痒一番无果而终;两者天壤之别。课堂教学之“课堂”,课题研究之“课题”,课堂与课题之“课”,似乎应该有共同的家园;“问题即课题,教学即研究,成长即成果”,我们似乎也正在寻找共同的家园。 一、是否有共同的家园 我们不妨把课堂教学与课题研究作一番对比、考察。 首先按一个教学周期和一个研究周期来看。一个教学周期在确定课程后要制定课程(教学)计划,根据计划进行教学,中期进行考试或检测,最后进行终结性评估。一个研究周期在确定课题后要制定研究方案,根据方案进行研究,中期进行论证,最后结题。 教师的课题研究关注解决教学中的具体问题,其过程与专家常规课题研究的过程基本相似。常规课题研究的基本过程,比如:1.提出问题、形成选题:学生学习成绩不好都是由于不聪明吗?2.了解信息、形成假设:很多学生由于缺乏自信导致成绩不良;3.选择对象、确定方法:设计实验及编制试卷,选定分组;4.展开研究、收集资料:收集各组学生的成绩进行比较;5.分析结果、得出结论:自信心确实是影响成绩的一个重要因素。而教师从事研究的基本过程,比如:1.发现问题、提出假说:英语听力课效率低下,学生不感兴趣;2.了解情况、分析成因:课堂观察发现存在内容过难,速度太快,学生苦想个别单词以致跟不上整体进度;3.提出假说、确定方法:内容放低,语速放慢,听力策略和技巧训练;4.进行实践、反馈调整:观察、调查、小测,比较不同方法,不断改进;5.逐步完善、解决问题:学生听力成绩有了提高,进入良性循环。 无论是本义、过程还是步骤的比较,我们不难发现,课题研究之“课题”,课堂与课题之“课”,惊人地相似,有着共同的家园。 二、我们为什么找不到它 有一个小故事叫“为什么妈妈总是烙不好饼”: 孩子抱怨妈妈烙的饼不好吃。妈妈说:“我都给你们做一辈子饭了,你还想怎么着?有的吃就不错啦!”这时,妈妈还没有反思、研究与专业发展的意识。妈妈说:“是呢,你说我怎么就烙不好饼,人家怎么烙的呢?”这时,有了专业发展意识,而且开始了反思。妈妈说:“我烙不好,人家烙得好,可能是人家的锅不一样。”妈妈开始思考和提出假设,但这个假设还需要验证,但毕竟研究已经开始了。妈妈说:“外面专门做烙饼卖的人使用的也是平底锅,和家里的也没什么两样。”妈妈开始收集信息以验证假设,但似乎没有得到验证。妈妈说:“我看见人家烙饼时加的油很少,而且中间用毛刷加油。这样做不油,而且可能不容易糊锅。”妈妈提出了新的假设,研究在不断地继续。妈妈说:“这下,我发现烙个饼很简单,加油不用多,火不要急也不用老翻它。有什么了不起,这下你们别说啥了吧?”妈妈通过研究获得了专业成长,增强了自我效能感。 故事启示我们,即使是烙饼也需要反思、研究。但我们的日常教学,包括教研活动如何呢?比如,我们从前的听评课常常是如下的情境。 开课前:“组长通知大家听A老师的课,他上什么呀?”“我也不知道,去听了就知道啦。” 课堂上:上课老师忙碌着,学生忙碌着;听课人,有写听课笔记的,有交头接耳的,有东张西望的,有闭目养神的…… 评课时:“假如这堂课我来上,我会……”“很不错……如果能……,这堂课可以打90分”。 学期结束前:“我还差两节呢,明天……就算完成任务。” 然而,学会课堂观察后,有了反思、研究,却常常是如下的情境。 开课前:“听了A老师的介绍,我准备观察……” 观察时:“我差点要虚脱了……” 评课时:“我(们)观察的是……基于这些证据,我(们)认为……” 评课后:“这次活动太有效了,虽然时间长了点,不过值!”“下次,我想上课,你们来观察我吧,给我提点建议。” 两年后:“两年了,观察别人,被人观察,我就这样开始了一名老师的专业生活。” 从上述两种声音看,即使是日常的听评课活动,我们也缺乏专业意向:我怎样触动我的学生,怎么做,在哪个点上(总在想,琢磨);缺乏专业研究:研究是一种态度,对任何事情都要问一个为什么的态度。研究是一种行动,总是在寻找怎样做得更好的行动。教师研究什么?无非是怎样教,怎样教好,怎样教得更好。 三、我们怎样找到它 关注教师的发展,关注教师的研究,就要抓住课堂教学,抓住教学的实效性!要想紧紧抓住,就要从研究一点开始!就要在一点中坚持!持续关注,才能形成能力。集中目标,才能集中优势。长时间思考一个问题,将简单的招式练到极致就是绝招,绝招能形成特色,特色能造就品牌。这是我们的长项,这是我们的家园。 事实上我们每个教师都进行过课题研究。举个例子来说:教师发现自己一道题讲得不是太好,学生听后仍不太明白,通过反思,知道自己问题出在哪,改进方法后再进行教学取得了更好的效果。这就是一项课题研究。 (一)发现问题 发现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前提,教学中发现的问题便可作为小课题研究的课题。问题可以来自学生,可以来自同伴,当然也可以来自自己。 如果我们注意收集整理学生的问题,你会发现有很多是很有思考性的,其中也有一部分是我们很难一下子说得清或者值得我们去研究的。同伴想到的问题或者是从同伴的学生处得来的问题,同样有许多也是值得去研究的。如在教研活动中,常常会有老师将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提出来和大家一起讨论,常会有讨论而没有结果的情况,有些也是可以进一步去研究的。进行课题研究的问题更多的来自自己的思考和发现,教师每天都进行教学都和学生交流,每天都会遇到不少的问题,如为什么一道题讲过三四遍甚至七八遍仍有相当一部分的学生没有掌握?为什么课上会有个把学生不认真听?为什么有关知识学生总容易忘?等等。 善于反思总结的教师,每一节课后都要对自己进行过的教育活动进行反思,找找成功之处,发现不足的地方,成功之处可以作为一个课题,研究它是如何成功的;不足之处更可作为一个课题,找到解决的途径和措施。可以说只要善于思考,课题就会源源不断的来,随着问题的解决,你的教育教学水平也就会不断提高。 (二)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这是一个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有了问题必然要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而寻找解决问题的措施。能通过自己独立解决的自己去解决,难度较大的还可通过向有经验的老师请教,或是利用网络资源及查阅图书来解决,与同备课组的其他老师共同探讨也是一个不错的办法。很多教师都碰到过这样的问题,尽管反复讲了很多次但每次练习或是考试仍有不少学生出错,原因在哪?通过和全组教师的共同分析及对学生进行调查,知道学生出错的原因多种多样。针对这些原因,总结出新的讲授这类问题的思路或计划。 (三)尝试操作再修改 将形成的思路或计划放到实践中去尝试,这就是所谓的实验阶段。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一些问题通过我们的思考,自认为找到了解决措施,但它的效果如何,只有到课堂上去试一试,看学生的反应,看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如果效果真的很好了,可以总结成文,如果效果不理想还有待提高,当然还要继续寻找更好的解决方法,再到课堂中去尝试,不断反复以至理想。 (四)把研究成果写成经验材料或论文 不重视写是教师的一大损失。不写可能很快就会忘记,写出来可以作为经验让别人共享,写出来还便于以后自己对此问题有进一步的思考和提升,再说写的过程也是对自己的研究再一次进行总结反思归纳的过程。写文章的过程还会促使自己去翻阅、查找更多的图书资料,不仅使自己在写的过程中加深对理论的理解,还易于养成用理论去指导实践的好习惯。“板凳宁坐十年冷,不写文章半句空”可以作为指导我们将研究成果写成文章的一个基本原则,将研究过程、改进过程、实施过程和实施效果如实加以记录,再加上合适的理论指导,不去写空话、套话、假话。 研得科学,教得高效,活得幸福。我们也会像专家那样简单,像专家那样思考,像专家那样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