确立研究性学习课题的方式与策略
确立研究性学习课题的方式与策略
作 者:
作者简介:
刘新奇,韶关学院教育系副教授。广东 韶关 512026
原发信息:
《教育导刊》(广州)2007年第6上期 第23-25页
内容提要:
本文基于生成研究性学习课题的五种方式中容易出现的问题,提出了生成研究性学习课题的八个策略。
关 键 词:
期刊名称: 《中小学教育》
复印期号:2007年09期
研究性学习课题是指学生所要研究或探究的问题,它有别于学生日常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也不是课堂教学中教师提出的问题。研究性学习课题源于学生的现实生活,包括学生的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它一般没有现成或唯一的答案,以利于学生探究。另外,研究性学习课题应和学生实施研究活动的主客条件相符,并切合课程目标和实施条件,使问题的研究具有可行性。研究性学习课题不仅决定了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方向、目标与内容,而且也规定了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方法与途径。 一、确立研究性学习课题的基本方式 由学生提出研究问题 这种方式取决于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其优点是学生选择问题的空间范围非常大,且能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性,比较容易调动学生研究的积极性。但缺点是学生选择的研究课题常常超出教师的知识、能力范围,使教师游离于学生的研究之外,难以把握和指导学生的研究。由于缺乏教师的有力指导,学生的研究难以深入开展。这种方式一般适用于中学高年级且师资力量较强的学校。 由教师提出研究问题 这种方式是由教师先期建立“问题超市”,让学生从中作出选择。其优点是教师对学生研究的问题心中有数,容易把握和指导学生的研究。但其缺点是教师提出的研究问题往往是从成人的角度或拓展本学科知识的角度去考虑,难以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和兴趣。不利于调动学生研究的积极性。这种方式只适用于小学和初中低年级学生。 由教师和学生双方各自提出研究课题 这种方式是让教师和学生对所提出的课题经过双向选择而确定,学生拥有较大的自由选择权。但也容易产生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如果学生选择教师提出的课题,就缺失了选题过程的经历,不利于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和探究兴趣的激发;二是如果选择学生提出的课题,其研究很可能超越课程目标、个人的知识储备以及教师指导能力的范围,教师难于进入到学生的研究中去。 由学校提出研究主题这种方式是由学校提出范围宽大、有广泛思考和创造空间的若干主题,建立“主题公园”,然后由学生选择某一主题并从中找到自己感兴趣的子课题。其优点是学生自主选择研究课题的空间较大,容易调动学生研究的积极性,有利于学校、教师在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下来建设研究性学习课程,并有效地发挥该课程的教育功能。但它的不足之处就是可能导致教师对学生的课题研究持被动、旁观、游离的态度。 由课题指导小组提出研究问题 这种方式是由班主任组织的2~3位不同学科教师组成若干课题指导小组,并经协商提出研究主题,据此进行准备。在此基础上,学生根据教师课题指导小组的主题展示,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研究课题,并填写《选题意向表》。学校有关管理部门收集《选题意向表》,按照学生的选题意向确定和公布参加每个主题研究的学生名单。学生组成若干研究小组,民主推举组长,分别和指导教师见面,并一起讨论制定“课题研究方案”。这种方式可以较好地激发教师和学生实施研究性学习课程的积极性,有力地促进教师指导课题小组间的竞争,而这种竞争又会促使教师努力做好自己的工作。 从学校的实施情况来看,不管采用上述五种方式中的哪一种方式,在生成的研究学习课题方面都或多或少地存在着一些问题。 二、研究性学习课题常见的问题 问题的研究价值不高 中学生由于知识、经验、能力、研究视角等方面的局限,他们所选的研究问题往往是很多人研究过的,属于陈旧、平淡的问题,缺乏新意和时代感,因而研究的意义不大、价值不高。如“中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和激发”是一个老问题,这方面的研究成果很多。如果非要研究,那么就必须变换研究角度。 问题的研究目标模糊 这主要是指研究具体要解决什么问题以及怎样解决这个问题不清晰。这有两个方面的原因:①问题的变量单一。在很多问题研究中尤其是实验研究、调查研究中,问题具有探讨两个或两个以上变量之间的关系的特点。而研究目标往往只是显示一个变量,使人不知道你要解决什么问题以及怎样解决。如“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它只有一个变量,没有说明应从哪个方面去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②问题的变量过多。如“新课程与学生发展”、“素质教育与教学改革”等,这些问题中的每一个变量都包含着很多变量。问题中的变量过多,易造成研究的主攻目标不明确、研究的重点不突出,使研究无法深入开展。 问题的研究范围太大 这是中学生在选题时最容易出现的问题。例如“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中学毕业生就业心理研究”等,这些问题本身研究对象和研究范围都很大,使学生难于把握研究的重点和边界,因而研究就难以深入,出现“头大身体小”的情况。 问题的研究内容抽象 有些问题本身过于抽象、笼统。如“关于我市中学生道德水平的调查”、“关于我市中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调查”等,其中的“道德水平”、“心理健康水平”本身就很难把握,用单纯的调查方法更是无法测定。这就使选定的问题所涉及的研究内容模糊,使学生难于操作。 问题的研究条件缺乏 任何研究工作都会受到主客观条件的制约和时间空间的限制,但是许多中学生提出研究问题只求一鸣惊人,很少考虑到研究问题和现有的研究条件之间的关系。如“贷款购房的研究”、“城市流动人口的调查与思考”、“国有企业改革研究”等等问题,显然大大超出了中学生自身能力所能驾驭的范围,远离了中学生的生活经验,他们的时间、精力也不允许他们完成这样的研究。真正实施时,学生会因此而面临研究无法开展的境况。 三、确立研究性学习课题的主要策略 纵向递进 所谓纵向递进,就是围绕主题,向纵深方向层层推进和展开。在这方面,美国学者克拉克和艾格尼(John H.Clarke & Russell M.Agne)对研究性学习课题进行逐级解构的方式非常有代表性。他们将研究性学习课题划分为大课题、子课题和专门课题。对有些中学生来说,他们可以选择更加专门和具体的课题。以“青少年违法犯罪研究”这个主题为例,它可以分解为“青少年犯罪的家庭因素研究”、“青少年犯罪的心理研究”、“青少年犯罪的类型研究”、“青少年犯罪的社会原因研究”、“青少年犯罪的特征研究”、“青少年犯罪的预防研究”等等子课题。当学生觉得其中某个子课题仍然过于庞大时,还可以把它进一步分解为更加具体的专门课题进行研究。 横向拓展 所谓横向拓展,就是将自己发现的较为狭窄的问题进行丰富和扩展,使其成为值得研究的课题。由于狭窄问题不具有普遍性和代表性,其研究的主攻目标太小,研究起来没有多少的实际价值。因此,研究者要根据实际情况把狭窄的或个别的问题普遍化,使其具有研究的价值性和代表性。如对“怎样帮助XX同学克服自卑?”这个课题进行扩展,可以改为“中学生自卑心理的成因及其对策”,这样就使原来的问题成为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了。 边缘搜索 边缘搜索是指在学科研究的边缘地带(不同的学科研究的接缘处或结合部)寻找未解决的问题,确立研究课题。在科学研究中,“边缘地带”往往被人们忽视,存在不少空白点和可供开发的处女地。著名科学家钱三强教授指出,科学的突破点、新学科的建立往往发生于科学内在的逻辑交叉点上,即研究的课题往往产生于两种学科知识的接缘上。如“土质对植物生成的影响”、“绿化与城市大气”、“工业废水对土质的影响”、“植物与美容”等等研究性学习课题,都是采用“边缘搜索”策略选择的,研究价值很大。 热点探讨 围绕热点来生成和选择研究课题,可以使研究课题更容易引起众人的关注,使研究成果更快地取得社会效益和学术效益。但是,热点问题时效性太强,转换太快,因此,参与热点问题的探讨必须选好研究的角度和切入口,注意突出个性,减少共性。如“中学生网络迷恋对心理健康的影响”一类课题就有鲜明的个体风格。 查缺补漏 这是指研究者通过搜集、整理、分析相关的文献资料,找出某一问题在研究中的空缺之处、错漏之处、矛盾之处、不当之处,并以此作为研究课题。这类课题往往具有创新性和生命力,有可能在前人或他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新理论,发现新方法,得出新结论。 学科移植 这是一种借用其他学科的原理、方法、技术、成果去研究解决本学科问题而导致新课题产生的课题生成策略。比如,用心理学的原理、方法研究解决英语学习中的问题,就会生成许多研究课题。 缩小范围 缩小范围是指将问题的研究范围缩小到适合自己研究的程度。这可从两个方面进行:①缩小研究对象的范围;②缩小研究内容的范围。例如“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这对中学生来说显然是一个宽泛的研究问题,因为研究对象的范围太大,中学生不具备开展这项研究的条件和水平。要进行这项研究,就必须缩小研究对象的范围。若把上述研究问题改成“加强我校(或我班)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则使研究好把握多了。如果缩小后的这个研究问题仍然觉得宽泛,我们可以通过缩小研究内容的范围来突出研究的主攻目标和研究任务,再改成“加强我校(或我班)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研究”。这样,该课题的研究就更易于把握,现实可行了。 澄清问题 在研究性学习中,因研究问题的名称表述不清而导致研究问题模糊的现象比较常见。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学生,在选择研究问题之后,应该对研究问题进行澄清,改变对问题的表述,用具体明确的词语或句子来表达研究问题的名称,使研究的对象、内容或方法一目了然。常见的研究问题名称一般要表明三点:研究的对象、研究的内容和研究的方法。如“本市(本区或本镇)中学生苦恼现状的调查分析”,其研究的对象是“本市(本区或本镇)中学生”,研究的内容是“中生学苦恼现状”,研究的方法是调查法。一般来说,问题澄清后,就可以成为研究性学习的课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