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中年段阅读教学中“随文练笔”的策略研究
昆山市石浦中心小学校 ?李雯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1、作文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大多数学生对作文缺乏兴趣,语言干涩,没有真情实感。为此,我们学校近几年来一直在研究“本真课堂”,我觉得本真的语文课就是要将听说读写落到实处,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书面表达能力都需要通过具体的语文实践来培养与提高。面对难写作文的现状,本真课堂注重学生语言与书面的训练和实践,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语文的主人。
2、如何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人们更多地把视线聚集在作文教学的研究上,而往往忽视阅读教学中习作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其实,文本不仅是阅读教学的主要凭借,而且也是习作训练的直接资源,习作既可以“取其法”,还可以“用其材”。我认为学生最经常最有效的写作训练,应该渗透于阅读教学之中。
3、阅读教学中“随文练笔”,重点研究如何开发利用语文教材中的文本空白点,拓展延伸点,有效地挖掘文本中的练笔资源,引导学生开展各种形式的习作实践,在阅读中发展习作,在习作中促进对阅读的深化理解,实现两者的双赢。
4、通过开展研究,进一步更新教师的习作教学观念,促使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的过程中,适时捕捉写作教学的契机,改革作文教学方法,提高教师教育科研水平,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5、树立学生的写作主体意识,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充实学生的写作内容,为学生创设自由倾吐的氛围,使写作成为学生愉快生活的一部分,不再是苦差事。基本功扎实了,上台时才能赢得观众的喝彩。只要我们活用新教材,巧作小练笔,长期训练,就能在“小练笔”这块“小田地”里创出一番“大天地”。
二、研究目标:
? ?1、积累学生在课堂中随文练笔的案例,探索本真课堂“随文练笔”的方法。
2、开展“随文练笔”,丰富学生的写作内容,激发学生阅读和写作兴趣,从小练笔入手,让他们看到希望,从而达到“要我写”到“我要写”的主观心理变化。
3、在指导随文练笔过程中,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写作能力和人文素养。
4、在阅读中培养学生积累感悟精彩而丰富的语言材料,储备多种语言的习惯。
5、整合新教材中各种教学资源,精心选择读写结合点,有效地进行随文练笔训练,提高教师指导学生随文练笔的能力。
三、研究内容和方法:
课堂练笔的关键在于结合文本找到恰当的练笔引爆点,有效启动学生的练笔欲望。就教材而言,主要内容有:
1.练笔的点要选在情感喷发处。学生在阅读中获得的感悟和积蓄的情感,若没有凝结成文字,过不了多久,会消解,会淡忘。捕捉这种情感的蓄积点,及时练笔,能将这种情感、感悟沉淀下来,久而久之凝结成学生的思想。
2.练笔的点要选在空白补充处。在教材中,有的课文常常在某些地方留下空白,给了学生无穷遐想和无尽感悟的空间。教师要以独特的视角、敏锐的悟性挖掘教材中的训练点,让学生植根于课文,想象于书外。
??3.练笔的点要选在文本拓展处。教材中许多内容留有发挥的余地,存在文本的空白召唤力,在言而未尽之处拓展练笔,充实了文本,也圆满了学生在文本阅读中的情感体验。
4.练笔的点要选在技能迁移处。运用是语文学习的重要环节。迁移文本中的精彩表达方式进行结合文本创设一种富有情感意味的“真实”情境进行练笔,能让语文运用鲜活起来。
??5.练笔的点要选在意象还原处。汉字是表意性的文字,一个汉字往往就是一个特定的意义世界。教学时可以词语为基点,激发学生的想象和联想,潜心涵泳体悟,展开词语意象的练笔,那么汉字丰富的内涵、灵动的精神就会生动鲜活起来。
??6.练笔的点要选在文章的经典、精彩处。新教材文质兼美,语感鲜明。对于文本中出现的经典、精彩的语段,教师除了引领学生反复诵读感悟,还要巧妙地抓住这一语言学习的“点”进行练笔。“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积累语言、积淀语感,掌握写作方法。
研究方法:
? ?1.参考文献法:它是根据一定的研究目的或课题,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地、正确地了解掌握所要研究问题的一种方法。
??2.案例分析法:案例是对现实生活中某一具体现象的客观描述。教育案例是对教育活动中具有典型意义的,能够反映教育某些内在规律或某些教学思想、原理的具体教学事件的描述、总结分析。它通常是课堂内真实的故事,教学实践中遇到的困惑的真实记录。案例分析就是对这些“真实记录”进行分析研究,寻找规律或产生问题的根源,进而寻求解决问题或改进工作的方法,或形成新的研究内容。
??3.实验研究法:以自己的课堂作为实验基地,研究课题内容。
??4.行动研究法:针对如何提高阅读课堂中随文练笔有效性制定相应对策,在课堂上运用,观察效果,并根据反馈的问题,调查对策,继续深入研究。
??5.文献资料法,平时自己坚持读好四类书:读经典名著,增文化底蕴;读理论专著,强教学实践;读儿童文学,悟童心童真;读报纸杂志,解世事风情。常上教育教学网站,参与教育教学论坛的讨论,主动向有关专家请教,加强与课题有关的理论学习,使课题研究工作顺利实施。
??6.问卷调查法,调查小学作文教学的现状,确立新的生长点;筛选作文教学中的新点子,新做法,进而用来指导实验。
??7.成果展示法,把学生的小练笔结集成册,向全校展示。
五、?课题研究的保障机制
收集有关信息,制定决策,组建机构,明确职责,组建管理模式,草拟研究方案。方案是研究的蓝图,直接关系课题研究的成败,首先,我们明确研究的目的内容,确定研究项目,选定了研究方法,进行了前测调查,计划课题研究的步骤。
(1)选择和论证研究课题。
(2)组建课题组成员的理论学习和研究制度。
(3)设计研究方案。
六、成果形式
1、论文汇总和发表
2、课堂教学展示
3、汇编成果
《三顾茅庐》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昆山市石浦中心小学校 ??李 ??雯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体会抓住人物言行,环境烘托以及人物之间的彼此衬托来表现刘备三请诸葛亮的诚心诚意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3.体会环境描写的作用,进行随文写话,学习“来到……只见……”的句式写一处景色。
教学重点:品析文章中刘备动作,体会刘备邀请请诸葛亮出山的诚心诚意,学习他尊重人才的优秀品质。
教学难点:体会抓住人物言行、环境烘托来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写作方法,学习刘备尊重人才的优秀品质,初识诸葛亮的雄才大略。学习用“来到……只见……”句式有条理且生动地写一处景色。
· 复习导入
1. 词语复习
· 刘备 ?关羽 ?张飞 ?诸葛亮 (人物)
· 疏疏朗朗 ?清澈见底 ?青翠欲滴 ?秀丽宜人(景色)
· 下马步行 ?轻轻敲门 ?轻轻走进 ?恭敬等候(动作)
· 群雄纷争 ?三分天下 ?最后取胜 ?统一中国(策略)
2. 指导朗读
二、精读课文
(一)语言描写体会刘备的诚心诚意
1.刘备第三次拜访诸葛亮,让你感触最深的是什么?
2.通过“嚷”和说话内容的学习,体会张飞的人物性格。
3.刘备竟然为了诸葛亮斥责自己的兄弟,这说明了什么?
4.学习张飞刘备对待诸葛亮截然不同的态度,体会语言描写侧面烘托人物形象。
5.抓住人物性格,分角色朗读对话。
(二)动作描写体会刘备的诚心诚意
1.来到了诸葛亮的住所,刘备又是怎么做的呢?根据自学要求自学课文。
2.重点理解“下马步行”“轻轻敲门”“吩咐”“轻轻地走进去”:“恭恭敬敬地站”“等候”“快步走进”,体会刘备的“诚”。
①“下马步行”体会刘备不怕辛苦,尊重人才。
4.学习动作描写从正面衬托人物精神品质的写作方法。
5.指导朗读。
(三)揭开卧龙真面目
1.诸葛亮出山后,刘备对他更是诚心诚意,快速浏览第五自然段,找一找从哪些地方可以让你感受到?
2.刘备如此对待诸葛亮,诸葛亮到底有什么过人之处?或者他展示了什么才华?
3.理解“茅塞顿开”“拨开云雾见到了青天”。
4.你们知道刘备有了诸葛亮,打了哪些胜仗?
5.理解比喻句“就鱼儿得到水一样”,体会刘备的雄才伟略。
(四)学习环境描写的写法。
1.通过人物语言和动作的描写,可以从正面和侧面烘托人物的形象,其实我们课文中还隐藏着一处环境描写,你们找到了吗?
2.抓住“山冈”“松林”“溪流”“竹林”体会环境描写的用意。
3.学生了解和感知:“卧龙”是诸葛亮,“松”“竹”“溪流”暗示“山中君子”,体会环境描写衬托人物性格品质的写作方法。
4.感受环境描写的条理,用“来到”引出地点,用“只见”引出几处景物,抓住特点进行简要的描写。
4.如果让你写,你会写哪些地方?
5.出示公园图,师生交流,体会环境描写写作的方法。
6.学生根据写话要求,完成填空。
7.师生共评。
三、总结
四、板书设计
1. 三顾茅庐
侧面描写(语言)
环境描写(景物) ????????刘备 ????诚心诚意??诸葛亮
正面描写(动作) ????????????????全心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