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告通知

关闭

小学民乐文化课程的建构与实施

网站首页    十三五课题    课题情况    小学民乐文化课程的建构与实施

小学民乐文化课程的建构与实施

昆山市石浦中心小学校

一、研究背景

1.基于民族文化传承的需要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是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题中应有之义。京剧、民乐、书法、国画等都是我国文化瑰宝,要向世界宣传推介我国优秀文化艺术民乐是中华民族艺术的精华,在我国悠久的历史发展进程,民乐有着自己明显特点和深厚文化底蕴及强烈的心理凝聚力和民族认同,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气质和民族精神,是我国古老文化中的一颗璀璨夺目的明,也是民族精神的象征。丰富多彩的民族音乐折射出中国传统文化的方方面面,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同时它又以其独特的功能作用于中国传统文化之中。学校也承载着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责任担当,要因校制宜开展好校园文化建设,让民乐润泽学生的美好人生。

2.思贤求校训的延续

创办于吴淞江畔的石浦中心小学校,建校已114年,这里曾走出了昆山历史上第一个状卫泾,立足学校的办学历史,校训定义思贤求主要指的是学习状元卫泾,让每个学生成功指的是:求真知、传真情、育真人。学校思贤求的校训指引下,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为办学理念,务实奋进,团结合作,状元文精髓为引领,培+的阳光儿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十二期间,在全校师生努力下,逐步形成了特色品——状元学,开设卫泾民乐学院、毛澄航模学院、必成武术学院、希周书法学院等社,下50多个社团,立足儿童本位,引导师生从历史上状元成长、成才、成功的非凡历程中寻找成长成才的规律,求真知、育真人。

3.基于特色建设发展的需要

学校的卫泾民乐学院成立1993年,是学校一块耀眼的品牌,民乐训练的常态化、规范化让学生的艺术素质得到很大的提高。成立至今,星火相传、生生不息,有着深厚的底蕴。学校通课程普兴趣提的形式,做到石娃人人了解民乐,掌握几种民族乐器的演奏。二十多年来,卫泾民乐学院排演的节目先后获苏州市、昆山市文艺汇演一等奖,受邀参加北京、江苏卫视等电视台演出,并接到澳大利亚音乐学院的演出邀请1000余人次通过了各级别的民乐考级150多名学生考入专业艺校和高等学府。

为了在学校植入传统文化基因,在对师资情况、课改要求、学生特点等各方面进行综合分析之后,学校确定以民乐为抓手,以民乐课程育人。建设具有浓郁民乐化特色的校园,养成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启迪开发学生的创造力,塑造崇高的理想和健康人格,培养团结协作的合作精神,从而提升学校文化力,提高社会知名度与美誉度。


2.       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的现状与趋势分析

纵览国内学校对民乐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践,多局限于民乐社团的组织和活动,注重的是对器乐的教学与普及。

2000年,郑州市二七区汉川街小学开始实施民乐艺术教育,以民乐教育为载体,形成办学特色,之后又确定了民乐艺术教育的校本课程,让民乐艺术教育走进课堂、走向普及2008年,北京市石景山区银河小学开发了一套民族器乐校本教材,系统组织和实施民族器乐校本课程2010年,浙江省海宁县实验小学提出民乐教学普及化,开发了多样性的广泛的可供学生自主选择的民乐特色课程,从民乐特色班走向全面普及。这三个学校在器乐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教育方面取得一定效果。

或者就是单纯的学校乐队的训练,2018年,上海松江民乐学校以管乐为龙头,形成以打击乐、声乐为两翼三乐课在学校乐队的社团活动方面提供了借鉴。

国内小学民乐文化课程的建构与实研究,对课程的整体建构与实施策略还没有全面、系统的论述。缺少民乐文的渗透与熏陶,学校民乐物态文化建设投入不多,对基础课程的实施与开展模式论述还不够系统和具体,对融合课程带动全校教师进行课程开发的研究还没有涉及。

    本课题的研究立足于我校艺术特色发展现状,依托校民乐队二十多年来取得的成绩及影响力,通过以传统文化为依托,构建民乐文化特色的校园文化的建设,使师生在乐中启智、怡情、养性,全面提升师生艺术素养,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同时,探寻一条立足儿童本位为主的民乐文化课程整体建构与实施的模式,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三、概念界定

本课题的核心概念是民乐文小学民乐文化课程的整体建构与实

1.       民乐文化:

中国民间音乐按其体裁艺术特点尚可分为六大类:民间歌曲、歌舞音乐、说唱音乐、戏曲音乐、民族器乐、综合性乐种等。每类音乐又各有多种体裁、形式、乐种和作品。

在本课题中一是指我国的民族乐器,包括打击乐器(鼓、锣等)、吹管乐器(笛、口琴等)、弹拨乐器(古筝、琵琶、扬琴等)、拉弦乐器(二胡、中阮等)等器乐的基础教学;二是指与民乐相关的文化与技能(包括民族器乐文化知识、民族器乐演奏技能、民族器乐经典作品赏析、民乐文化典籍的介绍与评析等);是指民乐在我国乃至世界音乐体系中的地位以及历史价值和对人的精神世界及人格魅力的影响等 

2.       小学民乐文化课程的建构与实施:

搜索中国知小学民乐文化课,发现目前较多的研究,侧重于学校民乐社团的活动过程及相关总结,小学民乐文化课程的整体建构与实还没有全面、系统的论述。

在本课题中指通过普及民乐基础课程、实施民乐社团课程、探索民乐融合课程、建设民乐物态文化,以丰富多彩的课程内容,使学生在参与感受中形成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启迪开发学生的创造力,培养团结协作的集体主义精神,塑造崇高的理想和健康人格。并在对民乐文化内涵的理解中培养文化自觉,形成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自豪感。


四、本课题研究价值与创新之处

1.研究价值

本课题的研究立足于我校艺术特色发展现状,依托校民乐队近几年来取得的成绩及影响力,通过以民乐文化建设为特色的校园文化氛围的营造,使师生在乐中启智、怡情、养性,全面提升师生艺术素养,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同时,探寻一条小学民乐文化课程整体建构与实施的模式,积累校本文化课程的建设经验。

2.创新之处

本课题可能的创新之处在于将我国几千年来的优秀的民乐文化融入到校园文化建设和课程实施之中,充分发挥音乐独特的育人功能,让学生充分感受中国民乐文化的魅力,汲取传统文化内涵的营养,激发潜能,陶冶美的情操,丰富精神世界,提高整体艺术素质。将民乐文化融入校本课程的构建与实施中,适当填补有关小学民乐文化整体建构与实施的理论与经验,对全校师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具有极强的考验,从而形成校园文化的核心力。


五、理论依据

1.创造教育理论依据:创造教育研究认为,凡是智力正常的儿童人人具有创造潜能,在支持的环境与适合的教育条件下,这种潜能就会转化为自我实现水平的创造力。通过各种教学方法、形式,来激发学生的热情,提高学生对音乐的欣赏能力及自我创新能力的培养。
    2.音乐学科教学论依据:音乐课是人文学科的一个重要领域,是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之一,是基础教育阶段的一门必修课。它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重视音乐实践,鼓励音乐创造,提倡学科综合,弘扬民族音乐,理解多元文化,完善评价机制。


六、研究的目标、内容(或子课题设计)与重点

(一)研究目标

1.传承优秀文化,提高文化认同。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和实施,让师生获得一定的民乐文化知识和民族器乐演奏能力,形成对民乐文化的关注和热情,从而达到传承和发展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目标,为进一步繁荣校园文化带来不竭的动力和无限的生机。

2.民乐进入课堂,促进个体成长。把民乐带进课堂,让每位学生了解民族音乐,学习民族器乐的演奏,接受民乐艺术的熏陶。坚全员普及、个性发的原则,让所有学生有所知,更让有特长的学生有艺术上形成一技之长。

3.依托课程建设,推动专业发展。通过课程建设,提高本校教师的科研能力。作为校本课程,其开发的权力和职责都以本校教师为主体,从课程开发任务的提出,校本教材的编写,到课程实施与总结,都将由本校教师为主体进行,以此提高教师课程开发和实践的能力。

4. 探寻实施模式,提供相关经验。探寻民乐文化融入地方校本课程的有效构建与实施模式,为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和其他学校提供可供借鉴的发展经验。

PPT图表1(www

(二)研究内容




1.民乐基础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研究

课程纲要  在一至六年级学生中,分学段学习一种乐器,通过音乐课进行器乐教学。一年级的学生在音乐课上先要掌握音乐的最基本的常识,故不选择乐器,二年级的孩子选择陶笛。三四年级的学生可以选择陶笛、口琴、竖笛。高年级有一定音乐基础知识,故选择巴乌、口风琴。

课程实施  一年级的学生,在音乐课上除了教授音乐书本的内容外,加入最基本节奏的认识。二年级上学期开始加入陶笛和音阶的学习,二年级下学期可以展DO RE MI FA 的教学,在老师的指导下,能吹奏简单的歌曲。中年级学生的音乐有了一定基础,我们推荐的器乐进课堂的乐种有:陶笛、竖笛、口琴,老师因班而异,因人而异进行训练。学生所达成的目标是能独立吹奏音乐书上的简单的歌曲。到了五六年级,相机引入巴乌的教学。课上教师同样要注意音乐的基础知识的教学,让学生产生兴趣和成就感后,加上装饰音的教学,可以吹奏一些经典的曲子。民乐普及课程目标达成阶梯性:

       初步识认识最基本的音符音阶并掌握音阶的演奏法。

       初步演掌握较为正确的演奏姿势或手型等各关节,手位与身体的协调发展。

       初步掌握:能较熟练、较准确地演奏简单的曲子。

       独立表演:能较好地独立或和团队共同演奏,担当起表演任务。

创办基地  

建设民歌民谣墙,打造民乐文化廊,建设校园民乐演奏厅,设置校园民族乐器宫。以民乐文化为载体,努力营造一个以民乐文化背景烘托的传统文化课程环境,把校园打造成一个凝练美丽精致的传统文化乐园。

    选聘教师

作为校本课程,其开发的权力和职责都以本校教师为主体。从课程开发任务的提出,到课程开发的完成,都将由本校教师为主体进行。以本校老师为主,外聘辅导教师为辅,扎实推进民乐课程建设。

    形成教材

以民乐课程为契机,提高教师课程开发的能力,形成民乐课程教材:

《民歌民谣》  搜集适合小学生年龄特点的民歌民谣,感受其朴实明快、积极向上的特点,让师生喜爱和传唱。此教材为融合课程而编写,适用于低年段,对学生进行启蒙教育,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优秀传统文化。

《基础民乐》  让学生了解传统民族乐器的种类,各年段学习一至二种民族乐器,感受民乐的感染力,陶冶学生情操。此教材为基础民乐课程而编写,适用于全校学生                

《卫泾民乐》  整理我校二十多年的民乐发展史,分社团演奏练习,让有特长的学生有艺术上形成一技之长,让学生的音乐天赋充分发掘。此教材为社团课程而编写,适用于专长型学生 

《民乐小故事》  搜集整理中国民乐文化史上优秀事例,让进一步感受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启迪学生心智。此教材为融合课程而编写,适用于四、五年段。

    列入课表

将民乐课程列入学校课表,利用两周一节的校本课进行民乐基础课程的学习,给学生创造条件,提供丰富多样的活动,帮助学生在掌握某种乐器演奏的同时,能够获得一定的学习方法、形成初步的合作意识和能力。形成对民乐的关注和热情,从而达到传承和发展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目标。


2.民乐社团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研究

在学好小型民族乐器的基础上,鼓励那些有较好音乐天赋的学生,遵自愿参的原则,参加卫泾民乐院,让学生对学校具备的大型的乐器进行学习。学院开设二胡、琵琶、中阮、笛子、扬琴、古筝、手风琴等器乐社团,通过外聘专家教师授课辅导,学校音乐教师训练等方式,确保每两年一次的小学生文艺汇演和器乐合奏比赛上,我校的民乐合奏能取得优异的成绩。通过学院活动来促进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自主积极的学习态度、合作的意识和基本技能,逐步提高学生勤于动手、善于思考、敢于创造的能力。在秉承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发展,逐步壮大特色办学的影响力,向更高、更精、更优的目标努力,着力打造卓越品牌特色,培+的阳光儿童。卫泾民乐团的社团活动如下:

琵琶社团:分为大琵琶组小琵琶组,大琵琶均为五年级的学生,目前都通过琵琶六级考级。平时注重基本功的训练,乐曲的练习与演奏,现今大琵琶的同学每天都能坚持训练,她们担任着合奏队伍中的主旋律的演奏。小琵琶为刚收的一年级学生,刚开始接触琵琶,从最简单的基本功学起,争取能在三年级参加民乐合奏。

中阮社团:中阮学员现在均为五年级的学生,目前都通过中阮六级考级。每年招收一批新学员作为梯队,平时注重基本功的训练,每学期都学两到三首中阮独奏曲。

古筝社团:古筝社团每年招收新队员若干。目前都通过古筝六级考级。平时注重基本功的训练,每学期都学两到三首古筝独奏曲。

扬琴社团:扬琴学员都为五年级的学生,平时注重基本功的训练,简单曲目的弹奏。

二胡社团:二胡大学员为六年级的学生,小学员为三年级的学生。平时都注重基本功的训练,每学期都学两到三首二胡曲。

竹笛社团:1班均为三年级的学生,平时注重基本功的训练,乐曲的练习与演奏。竹2班为刚收的二年级学生,刚开始学竹笛,从最简单的基本功学起。

这些社团组合成学校的民乐队,通过三年的基本功训练,学生才能进行合奏演出。学校卫泾民乐院历20多年,梯队建设层次清晰,每年都能在学校举行的艺术节演奏经典民乐,每年都能在镇文化艺术节登台表演,在社会上好评如潮。每次都能参加中小学生文艺会演,演出曲目有《花好月圆》《拔根芦柴花》《小啄木鸟》《梦圆蓝天》《让欢乐舞起来》等,在苏州市、昆山市多次获得一等奖的好成绩,且蝉联昆山市第一名。


3.民乐融合课程的探索与实施研究

民乐研究学者张晓东表示多元化冲击的时代,怎样构建一种新的传统语汇,很重要。传统到新传统的模式,未来能够体现得更多,这种有效的模式,能够让更多的人了解我们自己的音乐为此,学校在民乐校本课程实施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积极探索学科渗透教学的模式,以多样的主题活动,新颖的活动形式,在文化课程中融合民乐教学。探索模式如下:

+:将民乐与语文教学融合,创设情境,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发展学生想象、表达和思维能力,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将舞蹈艺术融入民乐社团的作品中,用中国风的舞蹈展现中国民乐的美妙,激发对民乐的热爱。

 +:将民乐与体育教学相融合,借助民乐创设韵律操和放松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借助水墨画作品烘托民乐所传递的意境,依托水墨画技法感受民乐蕴含内涵,运用水墨画笔触展现师生对民乐的理解。

+综合实:努力开发和积极利用课外学习资源,追溯民乐起源,探究民乐发展史,认识民族乐器,提高学生综合素养。

+道德与法:将中国民乐融入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用民族音乐讲好中国故事,了解民乐艺术家的动人事迹,注重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性格和价值观。


4.民乐物态文化的开发与实施研究

校园环境是一种特殊的文化景观,对学生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学校充分发掘状元文化特色,传承祖国优秀传统文化,把校园打造成一个凝练美丽精致的传统文化乐园。学校以民乐文化为载体,努力营造一个以民乐文化背景烘托的传统文化课程环境。
    建设民歌民谣墙:校园民谣朝气蓬勃,极富有校园味道,它形象地反映出莘莘学子的生活,表现出青少年的蓬勃朝气、青春活力以及他们那富有诗意的浪漫气息。充分利用学校外围墙内侧墙面,彩绘形式展示多种贴合小学生年龄特点的民歌民谣,乐府民风等感受民歌民谣朴实明快、积极向上,充满活力的特点,让师生喜爱和传唱。

打造民乐文化廊:将文节楼二楼音乐教室连通长廊和民乐演奏厅,打造属于石小特色的民乐文化廊。图文并茂介绍民族乐器,介绍民乐的一些历史,学生只要到学校的民乐文化廊走走看看,就会有收获,激发民族自豪感。

    建设校园民族乐器宫:学校的民乐器材放置在民乐乐器宫里,既便于存放,还便于演奏,如果学生想一睹民族乐器风采,只要来民乐乐器宫参观,就可以看到一件件精妙绝伦的民族乐器,体会民乐文化的博大精深。

布置校园民乐演奏厅:学校文治楼四楼布置设置西园琴社,让经过培训的民乐社团成员合奏经典民乐,为师生提供优秀民族传统文化学习和展示的平台,陶冶情操,净化灵魂,使师生得到美的享受,为进一步繁荣校园文化带来不竭的动力,无限的生机。

举办趣味灯谜展:学校的后乐堂卫泾文化长廊上每学期举办灯谜会,布置和民乐内容有关的趣味灯谜,进一步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向往和喜爱。


(三)研究重点

1民乐基础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研究

2.民乐社团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研究



七、研究的思路、过程与方法

(一)研究的思路和过程

本课题研究时间为5年。具体步骤为:

1.准备阶段20189201812 

1)建立课题研究领导小组和课题研究小组,确定课题组成员,明确分工。

2)对课题组成员以理论学习、讲座、自学等形式进行专业知识培训,使他们了解国内外领域的研究现状,掌握开展课题的相关理论。

3)在调查研究和收集资料基础上,设计出具有较强科学性、操作性的实验方案。

2.组织实施阶段20191202112

    设计子课题方案,落实到人,运用操作,按计划组织实施并收集资料;统计分析,根据研究结果调整和完善课题设计;总结阶段性成果。

3.总结阶段2022120226

    该阶段的主要任务是汇总各种研究资料,分析比较,汇编成果专集,全面检测评估研究效果,完成课题研究报告和鉴定工作。1)汇编课题研究成果集。2)民乐课程建设成果展示活动。3)撰写研究总报告。4)举办成果鉴定活动。

(二)研究的方法

本课题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通过对相关理论进行实践性研究,通过反思、验证、探索出更有效的成果,加以推广。在实验中还要用到的辅助研究方法有:

1.调查法。在研究前、中、后期采用问卷、谈话、比赛等方法进行调查,为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2.文献资料法。广泛搜集和查阅文献资料,吸收全国其它学校在开发利用民乐文化方面的宝贵经验和研究成果,通过整理、筛选,为课题研究提供科学的论证资料和研究方法,对教育学、心理学中有关艺术育人功能方面的理论进行研究、挖掘、提炼,为我所用,使本课题的研究与实践有更高的起点;

3.案例研究法。通过实践探索与研究,不断总结师生的艺术素养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得到提升的典型案例,进行不断的反思、验证,形成新的举措,以利于进一步的推广应用。







8.       课题组成员及其分工

1.       组长:王美  负责课题指导与管理

副组长:王亚娟 负责课题撰写、申报与总结

2.       核心成员:

    负责民乐基础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研究

林晓  负责民乐物态文化的开发与实施研 

    负责民乐融合课程的探索与实施研究

    民乐主题活动课程的开发与实施

盛晨  民乐学科渗透的实施与研究

于发源  负责民乐社团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研究

谢财福  负责课题经费管理、宣传报道及各项保障措施

    负责多媒体技术支持与保障

3.课题组成员:全体教师



九、预期研究成果


成果名称

成果形式

完成时间

阶段成果

开发并使用民乐校本教材

文献

2019.6

汇编民乐文化课程建设成果

汇编

2020.12

卫泾民乐院成果展示

现场展示

2020.12

中期成果报告

学术报告

2020.12

最终成果

形成小学民乐文化课程体系的

整体建构与实施路径

文献

2022.6

民乐艺术教育品牌学校

创建品牌

2022.6

课题结题报告

学术报告

2022.6



十、课题研究的保障机制

1.研究能力

本课题组核心成员均为我校青年骨干教师,苏州市学科带头1名,昆山市学科、学术带头6人,昆山市教学能18人,昆山市教坛新9人,教学工作经验丰富,有较高的理论水平和较强的业务能力。课题组核心成员全部参与了学十二课题的研究,已逐渐成长为科研型教师,所撰写的几十篇教育教学科研论文发表在各级各类杂志。

2.实践基础

十二期间,学校逐步形成了特色品——状元学,构建了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状元文,通课程普兴趣提的形式,做到学生人人了解民乐,掌握几种民族乐器的演奏,学生的艺术素质得到很大的提高,奠定了学校民乐文化基础。

3.保障措施

学校与江苏省艺术教育特色学校昆山市千灯中心小学充分依托,同步共进,聚焦传统文化课程建设,做到共享校本教材,共享专业师资,共享展示平台,打造美育课程体系,传承祖国传统优秀文化,润泽学生心灵。校内明确课题成员的分工和职责,将各项工作分解到个人,保证课题研究的正常开展。建立课题研究台帐资料,采用文字、图片、声像等多种形式收集过程性资料,定期检查实施进展情况。及时收集整理教师研究过程中的论文报告、实验随笔,定期编撰阶段研究成果,总结推广研究经验。


2020年7月11日 12:27
浏览量: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