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主课题实施计划
学校主课题年度实施计划
一、课题实施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京剧、民乐、书法、国画等都是我国文化瑰宝,要向世界宣传推介我国优秀文化艺术。”
中共中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要求中小学“构建中华文化课程和教材体系。”
学校落实讲话精神,贯彻《意见》,通过民乐课程传承优秀传统文化,让学生养成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塑造崇高理想和健康人格,为学生的美好人生奠基。
二、课题研究分解
学校通过“一吟一唱一学一讲一练”为抓手推进课程建设。
一吟:吟诵民歌民谣,熟读民乐诗词、民乐成语。
一唱:会唱多首民歌。
一学:学习一二种民族乐器。
一讲:讲讲民乐励志小故事。
一练:培养有音乐天赋的学生,练就一技之长。
课程建构:民乐课程分为物态课程、基础课程、融合课程等。
课程指向学生核心素养:艺术修养、文化传承、实践创新、自主发展等。
三、课题研究内容
建设民乐物态课程
建设民歌民谣墙、打造民乐文化廊、建设民族乐器宫等,营造适宜儿童发展的特色文化环境。
实施民乐基础课程,即艺术课程,普及型和特长型
全校学生学习《基础民乐》,形成艺术特长,通过音乐课教授民歌,人人会唱民歌,一二年级学习口琴,三四年级学习竖笛,五六年级学习巴乌,人人熟练使用一二种小型民族乐器。
鼓励和选拔有较好音乐天赋的学生参加卫泾民乐学院学习,使用《卫泾民乐》校本教材,让学生在二胡、琵琶等社团中培养特长,着力打造卓越品牌特色。
基础民乐课程教材、课程普及情况;特长课程学习、民乐社团、外聘教师、取得成绩
开展民乐融合课程
融合课程分阅读课程、主题活动课程、学科渗透教学。
低年级吟诵《民谣民谣》,三年级诵读“民乐”文本教材,四年级开展《民乐小故事》教学,让学生热爱祖国民间艺术。
全校开展民谣节和“童声里的校园”主题活动课程,弘扬民乐文化。
教师根据不同学科特点探索民乐渗透教学新模式,成就高效课堂。
阅读课程教材、学习民歌民谣、民乐文本阅读、开展《民乐小故事》教学、民谣节主题活动、民乐成语竞赛、民乐诗词活动等
教师开展学科渗透教学:“民乐+语文”“民乐+书法”“民乐+美术”等,以新颖的活动形式,在学科教学中融合民乐文化。
《江苏教育报》、昆山日报、昆山电视台对学校民乐文化实施作了专题报道。
《小学民乐文化课程的建构与实施》课题分工明细 | ||
核心成员 | 分工 | 子课题成员 |
王美芳 | 负责课题指导与管理 | |
王亚娟 | 负责课题撰写、申报与总结 | |
沈 莉 | 民乐基础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研究 | 音乐老师:陆静、董天悦、黄浩栩、何琨、贾云舟 |
林晓峰 | 民乐物态文化的开发与实施研究 | 陈惠忠、戴斌、陶志杰 |
钱 强 | 民乐融合课程的探索与实施研究 | |
沈 娴 | 民乐主题活动课程的开发与实施 | 德育年级组长及班主任: |
盛晨程 | 民乐学科渗透的实施与研究 | 教科研组组长及学科教师: |
于发源 | 民乐社团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研究 | 外聘老师、音乐组协助 |
谢财福 | 课题经费管理、宣传报道及各项保障措施 | |
张 彬 | 多媒体技术支持与保障 |
民乐社团分工:
琵琶苑:分为大琵琶组小琵琶组,大琵琶均为五年级的学生,目前都通过琵琶六级考级。平时注重基本功的训练,乐曲的练习与演奏,现今大琵琶的同学每天都能坚持训练,她们担任着合奏队伍中的主旋律的演奏。小琵琶为刚收的一年级学生,刚开始接触琵琶,从最简单的基本功学起,争取能在三年级参加民乐合奏。负责老师:陆静
中阮苑:中阮学员现在均为五年级的学生,目前都通过中阮六级考级。每年招收一批新学员作为梯队,平时注重基本功的训练,每学期都学两到三首中阮独奏曲。负责老师:董天悦
古筝苑:古筝社团每年招收新队员若干。目前都通过古筝六级考级。平时注重基本功的训练,每学期都学两到三首古筝独奏曲。负责老师:董天悦
扬琴苑:扬琴学员都为五年级的学生,平时注重基本功的训练,简单曲目的弹奏。负责老师:陆静
二胡苑:二胡大学员为六年级的学生,小学员为三年级的学生。平时都注重基本功的训练,每学期都学两到三首二胡曲。负责老师:何琨
竹笛苑:竹笛1班均为三年级的学生,平时注重基本功的训练,乐曲的练习与演奏。竹笛2班为刚收的二年级学生,刚开始学竹笛,从最简单的基本功学起。负责老师:贾云舟
笙苑:笙目前学员人数较少,随着年级递增会扩容班级,主要以四五年级学生为主。负责老师:于发源
手风琴社团:手风琴社团由我校音乐老师延伸于民乐以上开设的,只要提供于那些喜爱钢琴,且对键盘乐器感兴趣的同学。正所谓音乐是世界通用的语言,在民乐之外延伸出的手风琴器乐,更是体现出我校音乐基础的扎实和对学生器乐学习的重视。负责老师:黄浩栩
当然,随着学生兴趣的多样性,我们正着手打造更多、更丰富的社团,让孩子们有选择、有兴趣的参与到学习中。